文/馬哈&爆奶弟弟
我很喜歡閱讀財經新聞,最近決定訂閱《華爾街日報跟13歲的國中生兒子(爆奶弟弟)一起讀國際新聞,接下來我們每週會一起挑一則新聞共讀,親子一起新聞議題並從中慢慢打造孩子的金融素養。(如果你也想跟我一起帶孩子共讀財經新聞,歡迎你訂閱「華爾街日報X馬哈老師導讀」,加入我們親子共讀的專屬Line群。)
以下是我們的對話:
馬哈媽媽:弟弟,你願意花錢請教練教你打Game嗎?《華爾街日報:花錢請教練輔導孩子打遊戲,美國家長怎麼想的?》
爆奶弟弟:《Garena傳說對決》我可能會,我想我也會花50元,但是我是花新台幣,新聞裡說的是美金,換算匯率30元,這樣要花1,500元,我覺得太貴了。
馬哈媽媽:難得你願意花錢在打Game上面,你不是不買點數的?(他覺得自己慢慢打就好,不想亂花錢,因為點數是「想要」不是「需要」。)
爆奶弟弟:我目前不想花錢在衣服造型上,而且很多打Game的攻略網路上都可以查到,我願意花這50元只是想知道那個教練是不是真的那麼神。
孩子打遊戲花錢買點數,台灣家長該怎麼跟N世代溝通?
根據《華爾街日報》新聞報導,艾莉.希克斯(Ally Hicks)有一件煩心事,她10歲的兒子迷上了大熱的槍戰類電子遊戲《堡壘之夜》(Fortnite)。
她擔心的不是遊戲裡的暴力因素,也不是兒子在上面花的時間太多,她擔心的是遊戲的結果——她的兒子總是贏不了。於是,她給兒子請了一位教練。希克斯花了約50美元,從一家自由職業者網站上找了一名遊戲玩家,買了他四小時的在線課程。
- 通常我陪孩子看新聞,我習慣用關鍵字跟孩子討論:花錢打遊戲、玩Game有助社交、親子一起打Game、打遊戲賺錢、你會想成為電競高手
一開始,我們就討論了花錢打遊戲這件事,美國的家長願意花錢創造孩子在遊戲上的技能,台灣的父母就不一定認同,我的建議是,如果孩子想花錢在遊戲上,可以請孩子自己出錢(如果有給零用錢的話),不要一開始就禁止他,因為孩子總是有辦法達成目的,其實父母如果把玩線上遊戲想像成跟組樂高一樣,孩子一樣能在線上遊戲世界實行「成就感」及結交一群的「同好」。
家長們接下來一定會提到兩個問題:「萬一孩子花太多時間在網上遊戲?」及「萬一孩子的網友是壞人該怎麼辦?」
我分享我的作法,我跟孩子的共識是,寫完功課做完家事,他可以選擇做他喜歡的事,看Youtuber的影片跟打遊戲,基本上孩子忙完功課及家事後,剩下的時間其實大概也只能玩2~3場遊戲了,不用太擔心孩子沈迷,現在孩子課業壓力大偶爾放鬆一下很好啊!
至於萬一孩子的網友是壞人怎麼辦?其實,這件事也很好解決,第一個方法是約孩子同學一起來家打遊戲,這樣你就知道他多數的隊友是誰了(還可以趁機認識孩子的死黨們)。第二個方法是,如果家中的爸爸也愛打Game,可以父子一起組隊,我想他們的感情會變得情同兄弟,就像文章中的羅伯森與兩個兒子一起玩《堡壘之夜》。
最後我們一起討論了「你覺得你有可能像新聞中的教練,透過打遊戲賺錢嗎?」、「你有想過成為電競高手嗎?」這兩個問題。
你有想過成為電競高手嗎?這個問題我很早就問過爆奶弟弟了,他的回答是「我應該不會,我的技術其實沒這麼好」,接下來我有稍微分享電競高手的辛酸面,有一部CNEX紀錄片《電競高手》很值得孩子觀看,當遊戲變成了職業時很多事情都變了,分享電競高手的電影是想提早讓他認清現實面,透過遊戲賺錢,可能要練個一年以上。
我覺得帶孩子一起看財經新聞是一件很棒的事,歡迎你訂閱「華爾街日報X馬哈老師導讀」,加入我們親子共讀的專屬Line群。
理財小常識:美元——認識外匯跟匯率
根據央行的定義,外匯就是外國貨幣,簡單來說就是外國的錢,像新聞中的美元就是市場上常見國外錢的一種,國外的錢包括美元、歐元、日圓、人民幣等等。
所謂的「匯率」,就是台幣跟其他國家兌換的比例,例如美元兑台幣的匯率是 1:30,通常直接說30元,代表 1 美元可以換到 30 元台幣。(大家把美元想成 1,後面的是台幣,例如美元 / 台幣報價是30元時,你可以想成1美元=30元台幣)
當新聞中談到花50元請教練,是指花費50美元,如果以匯率30元計算,就是要花費1,500元哦!
如果你也想跟我一起帶孩子共讀財經新聞,歡迎你訂閱「華爾街日報X馬哈老師導讀」,加入我們親子共讀的專屬Line群。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PingFang TC'} span.s1 {font: 12.0px Helve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