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嘉

據報載2019/4/14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訪美時提到「台灣過去20多年來鬼混很厲害」,並舉例新加坡、香港、澳門等人均GDP都高於台灣的2.4萬美元,來說明台灣經濟競爭力大不如前…。

有些學者認為有失公允,在這邊我們不去唇槍舌戰,解讀對或不對,反倒是有很多人不清楚「GDP」的意義,我們就用一分鐘來搞懂「GDP」。

「GDP」是什麼?
是指一國『國內』所有人民和廠商『在一段期間』(一季或一年)裡,所生產商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稱為「國內生產毛額」,一般又稱為「經濟成長率」
簡單來說,「GDP」就是用來反映一國經濟活力,當GDP上揚,代表該國經濟活力愈活躍,經濟景氣往上走,是值得投資的地區;反之,當GDP下滑,代表一國經濟景氣走下坡,這個地區便不值得投資。

針對4/14高雄市長韓國瑜的GDP說之後,4/15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也有話要說……”對台灣來說,GNP(國民生產毛額)比GDP(國內生產毛額)還要大。「GNP是國民所得、GDP是國內生產,台灣有很多台商、台幹在中國大陸、東南亞做生意,所以單純算GDP的話,可能就會不如其他國家。」但若是用GNP來看,台灣並不會輸給別人。”

才剛搞懂「GDP」又多了一個「GNP」出來,很多人又被搞混了,沒關係,我們就用一分鐘來搞懂「GNP」。

「GDP」和「GNP」的差別?
「GDP」和「GNP」,這兩者的差別在於GNP是以「本國國民」為計算標準,而GDP則是以「國家」為標準。

簡單來說,GNP是以『人』為主,以『本國國民』為計算標準
例如:台灣企業派駐在國外的員工,因為工作地點不是在台灣,所以在計算上會納入GNP,但不會納入GDP。

GDP是以『地』為主,以『國家』為計算標準的
例如:外國企業派駐員工在台灣工作,雖然國籍上不是台灣人,但在台灣的薪資所得,就會納入在GDP中。

這樣清楚「GDP」和「GNP」的差別後,我們在看新聞就會比較輕鬆了。

看更多張家嘉文章
投資專家設定「雙生命線」及「BIAS乖離率」指標方法大公開
財報會說話:如何避開像「綠能」地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