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稅,綜所稅、房屋稅、遺產稅、贈與稅⋯⋯財富管理顧問群整理每周重要的財稅新聞,幫大家掌握第一手稅務重點,管好荷包不縮水!

富豪買豪宅偏愛整批買

富豪們集郵式買豪宅,大多是對於社區的喜好,像是酒店式管理或是隱密性,以及置產的增值性,如台北信義、文華苑都曾傳轉手獲利豐厚。另還有身分的象徵,名人齊聚的效益,近期常見打包式的掃樓。

像是國巨、台塑、和碩、創見、鴻海、萬海等公司的大股東都是案例,層峰人士購屋足跡遍布天母、信義計畫區、敦北生活圈,以及淡水紅樹林等。

儘管金字塔頂端客群大手筆買豪宅,但近一年主力為低總首購市場,新青安與房貸補助都有利小宅產品,反之中大坪數的高總價物件受到囤房稅、貸款限制、房貸走高等,都讓其持有與交易上成本墊得更高。

展望後市,未來建商也得考量後續大坪數物件的囤房稅壓力,買賣雙方都不能過度樂觀,就算有亮點應也為個案表現,譬如蛋黃區或指標案,因此買在行情價碼、不追高更重要,這次的文華苑交易,即是一例。

---------------------------------------------------------------------------------------------------------------------------------------

不動產傳承,一步錯多繳了1200多萬

某位鄭姓父親在105年11月將名下六筆台中市建地贈與兒子鄭男,並於106年2月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沒想到贈與後七個多月,鄭父於106年9月去世。之後鄭男於107年3月將六筆土地全數出售,並於107年4月辦理房地合一稅時,列報土地交易所得及課稅所得為0元。

國稅局受理後,依查得資料重新核定六筆建地交易所得4,300萬餘元,按適用稅率35%,核定應納稅額1,505萬餘元。鄭男不服,申請復查,僅獲追減所得238萬餘元,再提起訴願,又被駁回,最後提起行政訴訟。

鄭男主張,遺贈稅法第15條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個人財產,應於被繼承人死亡時,視為被繼承人的遺產,併入遺產總額。另外,此交易的房地是被繼承人於104年12月31日以前取得,且納稅義務人於105年1月1日以後「繼承取得」,就非屬房地合一課稅所得的範圍,因此。鄭男認為,他父親是102年購入六筆土地,鄭父又在贈與後不到二年內就去世,因此應視為繼承,後來他再出售六筆土地時,就應適用舊制的財產交易所得稅。

但法院審理後認為,鄭男是以贈與為登記原因移轉土地所有權,並非因繼承而取得,贈與發生當時,鄭男成為土地增值稅的納稅義務人,所有權移轉登記的原因也是贈與,鄭父移轉土地給鄭男的法律關係就是贈與,至為明確,因此並不適用遺贈稅法第15條的規定。

最後法院裁定,當鄭男出售六筆土地時,就要依房地合一稅的規定,以受贈時的公告土地現值為成本,計算所得額及房地合一稅。國稅局的核定並無違誤,應繳納1505萬。

---------------------------------------------------------------------------------------------------------------------------------------

司馬中原病逝,遺產繼承引發關注

「鬼故事大師」司馬中原因急性肺炎過世,享耆壽90歲,讓人不勝唏噓,大眾關注遺產動向,2億元的房產部分,根據司馬中原生前計畫很簡單,家產就是留給我們6個孩子。

至於是否會舉辦追思會,司馬中原其中一名兒子表示現在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又起來了,我認為沒有必要,感謝社會大眾的關懷,我會尊重家族的看法,我老爸曾經高峰過就好了。

---------------------------------------------------------------------------------------------------------------------------------------

扣繳申報,留意十大錯誤

112年度各類所得扣繳憑單及股利憑單申報1月31日截止,為避免申報錯誤,財政部高雄國稅局整理常見錯誤態樣,提醒民眾注意。

第一、扣繳義務人及營利事業透過網路辦理憑單申報,因需更正申報資料,未連同前次已上傳申報資料一起上傳申報,造成檔案覆蓋前次資料,形成短漏報而受罰。

第二,個資或所得金額漏寫或填寫錯誤。

第三,給付租金給房東時,未依規定扣繳稅款及未申報扣(免)繳憑單。

第四,年終尾牙等抽獎中獎獎項為實物,未依規定扣繳稅款及未申報扣(免)繳憑單。第五,給付非居住者各類所得,誤按居住者方式辦理扣繳申報。第六,捐贈漏未填報免扣繳憑單。

第七,房屋所有權人已死亡,所得人欄位仍填報原所有權人。

第八,聘請員工或臨時工(按時計酬),未申報薪資所得扣(免)繳憑單。

第九,向共有人承租共有物時,未對各共有人分別填報扣(免)繳憑單。

第十,股東會分配盈餘之日起,六個月內尚未給付股利視同給付,漏未申報股利憑單。

---------------------------------------------------------------------------------------------------------------------------------------

買保單避稅,小心實質課稅

傳承可使用的工具很多,保險就是個好工具,日前某位董事長隨著年紀的增長,認為規劃資產傳承的重要性,但不考慮提前贈與希望能保有財產的主控權,因此購買了大額以自己當要保人、子女當被保險人、孫子女當受益人的三代保單。

沒想到幾年後,董事長發現自己不幸罹癌,在自知時日無多的情況下,將手中股票全部出清並將收租不動產全數設定抵押向銀行借貸4,000萬元,再次以躉繳方式購買了以自己為要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為長、次子的鉅額4800萬的人壽保險,試圖作避稅規劃,沒想到當董事長過世後,在扣除遺產免稅額後,核定之遺產稅高達700多萬元,且無論是三代保險、罹癌後躉繳的人壽保險,全部皆遭國稅局列為遺產。

這是因為董事長購買的保單,躉繳人壽保單以及帶病投保完全符合國稅局公布實質課稅原則之一,因此無法有節稅的效果,再加上董事長希望能將不動產繼續傳承,因先釐清適用的稅負成本,並再清點遺產免稅額門檻中,可以保留給不動產之餘額,而躉繳保單可以選擇解約,將不動產貸款還清後,再轉將不動產交付信託,至少善用贈與稅最低稅率2,500萬元之門檻,待繳納贈與稅後,將不動產確實的交付到長子與次子手上,並利用信託契約保有掌握主控權;三代保單部分,則可同樣以贈與方式將要保人身分轉移給子女,或書立遺囑,使三子就該要保人身分無繼承權。

剩餘的資金,可以逐步規劃較長年期,以董事長為要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為長子與次子的人壽保險契約,以爭取發揮保險之節稅功能,達成完整之繼承規劃;至於三代保單部分,同樣以贈與方式將要保人身分轉移給子女,或書立遺囑,使三子就該要保人身分無繼承權。

---------------------------------------------------------------------------------------------------------------------------------------

【國際租稅】

赴日買房,稅務成本多如牛毛

鄰近台灣的日本,因日圓匯率天天都便宜,正吸引投資客錢進日本買房,但是赴日本投資不動產要考量的,是多如牛毛的稅負成本。

按日本稅法,不動產在持有的過程中,從「買入時」、「持有時」、到最終「出售時」,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稅負要負擔。

若房產不出售,傳承給下一代時也會面臨10%至55%不等的遺產稅率。依現行日本稅法規定,遺產總額在6億日圓(約新台幣1.29億元)以上稅率就是55%。相對於台灣遺產稅率最高20%,日本稅負相對高許多。

而買入時要支付「登錄免許稅」、「不動產取得稅」、「印紙代」。

「登錄免許稅」是國稅,以固定資產評價金額繳納,類似台灣的房屋評定現值做為稅基,目前日本的土地、建物稅率都是2%。

不論是購買、受贈、建造都要課「不動產取得稅」(地方稅);以東京都內商業建物稅率為例,土地3%、建物4%,若投資的不動產是位在熊本,稅率可能會較低。

「印紙代」則類似台灣的「印花稅」,在令和6年3月31日前有優惠稅率,也就是今年3月31日前有優稅,之後依投資額繳交。

投資金額1億至5億日圓,印紙代優惠金額約6萬日圓,取消優惠後為10萬日圓;若投資金額在5億至10億日圓之間,印紙代要繳10萬日圓,之後則是20萬日圓。

不過,若是透過收購日本公司股權來取得不動產,由於不是直接購買取得不動產,可免繳「登錄免許稅」、「不動產取得稅」。

持有期間如有出租,要繳「固定資產稅」、「都市計畫稅」。以東京都為例,前者稅率1.4%,後者0.3%;這類似於台灣的「地價稅」。

持有不動產而有租金收入,若以「台灣個人」持有不動產,除了在日本當地要繳所得稅,稅率5%至45%,回到台灣也要繳所得基本稅額。

若以「台灣法人」持有日本不動產,要繳交日本法人稅、稅率26%。由於台日簽有租稅協定,回台報稅可扣抵。而台灣營所稅20%,但在日本已繳26%,出具日本繳稅文件後,可以直接扣除,回台免繳。

若透過「日本法人」,需繳納法人稅,實效稅率30%至35%之間,相對較高;若日本公司賺錢有盈餘要匯回台灣,還要再繳一筆稅。

出售時要繳「資本利得稅」以及「消費稅」,若有獲利,出售時要繳「資本利得稅」,其中,「台灣個人」稅率5%至45%;「日本個人」則為15.15%至30.63%;「台灣法人」出售不動產的資本利得稅率26%,但回台要繳20%營所稅;「日本法人」出售實效稅率30%至35%,回台則有最低稅負制或營所稅。

特別要提的是,若是以「日本個人」的身分持有不動產,短期持有就出售日本不動產時,也會有「短期出售重稅」的風險,持有5年內出售的資本利得稅率高達30.63%,超過5年才會降為15.15%。就如同台灣的「房地合一稅」,短期買賣稅率較高。

此外,出售時也要繳「消費稅」,目前土地免徵,但建物要以買賣價格×稅率10%來課徵「消費稅」。

至於日本個人所得稅率則在5%至45%之間,所得額在195萬日圓以下稅率5%,超過4,000萬日圓(約新台幣863萬元)才會適用到最高級距45%。

不過,台日之間簽有租稅協定,可以降低稅負。在主要減免稅措施內,針對「投資所得」一項,包括股利、利息、權利金的稅率都能從大約20%降為10%。

因此,當「台灣個人」透過「日本法人」持有不動產;不論是租金所得,或是資本利得,當盈餘匯回台灣時,在台灣的海外所得(股利),日本匯出的稅率原則上是20.42%,藉由台日租稅協定,該稅率就會降為10%。匯款時要提示相關文件,包括證明你為「台灣個人」或「台灣法人」。

當然,回到台灣還是要繳稅,但在日本已繳的稅,回到台灣就可以扣除。也就是藉由台日租稅協定,可以避免雙重課稅的風險。

因此,投資人為了避稅,選擇以出售日本子公司股權的方式出脫不動產,則要留意「台灣個人」出售「日本公司」的持股,該公司股票價值來自不動產的價值要控制在一半以下,才可適用租稅協定免繳所得稅。反之,若日本公司有一半價值來自不動產,則視同不動產交易,就無法適用台日租稅協定內的股份交易所得免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