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稅,綜所稅、房屋稅、遺產稅、贈與稅⋯⋯財富管理顧問群整理每周重要的財稅新聞,幫大家掌握第一手稅務重點,管好荷包不縮水!
長照扣除額 不適用三情況
政府推動長照政策,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符合衛生福利部公告須長期照顧的身心失能者,自2019年度起每人每年可定額減除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萬元。
北區國稅局表示,為配合政府推動長照政策,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符合衛生福利部公告須長期照顧的身心失能者,自2019年度起每人每年可定額減除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萬元。不過納稅義務人或配偶的所得在減除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及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後,如果適用稅率在20%以上,就不適用長照扣除額。
政府為減輕中低所得家庭照顧身心失能家屬的負擔,符合適用稅率在20%以下的家庭,不管是聘僱外籍看護、使用長照給付服務、使用長照機構服務或由家人自行照顧,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只要檢附符合資格的證明文件,就可以申報減除長照特別扣除額12萬元,另外,如果所得年度查調扣除額資料有列示長照扣除額,就免附證明文件。
北區國稅局舉例,納稅義務人甲先生辦理2020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列報父親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萬元,國稅局以甲先生的稅額適用稅率為20%剔除,並補徵稅額8千多元。
甲先生申請復查主張,結算申報書雖載明適用稅率20%以上者才不能適用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不過其適用稅率未超過20%,應給予扣除,經國稅局以法規用語所稱「以上」、「以下」、「以內」都包含本數20%計算,甲先生已符合上揭排除適用情形。
國稅局提醒,除了逾20%稅率者無法適用長照扣除額外,下列兩種情形也排除特別扣除額,一、納稅義務人選擇就其申報戶的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按28%之稅率分開計算應納稅額。二、納稅義務人與其依所得稅法規定應合併申報綜合所得稅的配偶,以及受扶養親屬合計的基本所得額超過規定扣除金額670萬元。
---------------------------------------------------------------------------------------------------------------------------------------
欠地方稅11年 最高法院裁定命保單解約繳稅
經媒體報導各地稅務機關每年7月會公告個人及營利事業欠稅大戶,新北稅捐稽徵處今年公布名單有5案入列,列榜11年的林姓電玩大亨今年終於除名,背後有一段鍥而不捨追稅歷程,回顧雙方交手多年,稅務人員直言「心酸寫不完」,卻也成就感十足。
新北市稅捐稽徵處副處長陳正輝說,新北市在地方稅開出的稅單量是全國之最,地方稅大宗包含地價稅、房屋稅、使用牌照稅、土增稅等,新北市一年開出約500萬張稅單,所謂欠稅大戶,是指個人欠稅逾1000萬元,營利事業欠稅逾5000萬元。
林姓電玩大亨是榜上常客,今年卻悄悄消失,其實他早在2005年已出境到大陸,名下財產處分殆盡,轉眼間15年執行期大限將至,欠稅徵起機會渺茫,稅務人員和時間賽跑,終於從他名下壽險保單看到追稅契機。
稅捐處主秘唐美芝說明,林姓男子積欠娛樂稅本稅加罰鍰約6600萬元,其名下在板橋豪宅等不動產陸續被拍賣,仍不夠清償欠稅,尚欠2300多萬,並在18年前出境到大陸。經積極追查,發現林男名下有近億元人壽保險,希望透過解約清償欠稅,後來新北執行分署陸續在2017、2019年核發扣押及收取命令,林男及保險公司聲明異議,稅捐處為維護租稅公平正義,決定2020年提起民事訴訟,主張保單解約償付欠稅及利息。
一審階段稅務單位沒請律師,包括寫訴狀、出庭,一切親力親為,一審敗訴後,上訴二審才請律師協助攻防。2022年12月,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裁定,必要時得核發執行命令,終止債務人的人壽保險契約,命保險公司償付解約金,成為全國地方稅捐機關透過民事訴訟追稅的第一例。
林男評估最終勝訴機會渺茫,今年2月一口氣將積欠多年的2358萬餘元繳清,連帶將國稅局的2000多萬元欠稅也一併清償。今年欠稅大戶因此少了一名常客,多年來努力終有結果,讓稅務人員相當振奮。
---------------------------------------------------------------------------------------------------------------------------------------
遺囑信託適用優稅 省稅四要件
媒體報導納稅人成立遺囑信託,在符合四大條件下,可適用自用住宅稅率課徵地價稅,與一般稅率比較,至少省下四倍的稅。
因遺囑信託是在委託人死亡後契約才生效。委託人成立遺囑信託,主要是希望在他往生後,遺產可用信託的方式交給受託人管理處分,以確保遺產可以依照委託人生前的規劃來運用,使受益人能夠享受到信託財產。
高雄市稅捐稽徵處舉例,張先生年事已高,但家中有一名身心障礙的兒子無法經濟自理,所以張先生將自住的房屋及土地委託在好友老陳的名下代為管理,並以繼承人小張為受益人成立遺囑信託。
由於信託期間,房地所有權人是登記在受託人老陳名下,只有受益人小張設籍使用,也無營業、出租情形,該信託期間受託之房屋及土地,能否申請按自住用稅率課徵房屋稅、地價稅?
稅捐處表示,依財政部規定,放寬遺囑信託案件適用優惠稅率,只要信託生效時及信託關係存續中,符合一、信託受益人必須是繼承人,且是委託人的配偶或子女。二、該房屋供受益人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居住使用且不違背信託目的。三、信託關係消滅後,信託財產的歸屬權利人為受益人者,該受益人視同房地所有權人。四、該土地及其地上房屋其他要件符合自住規定。
稅捐處表示,自住要件包含必須辦理戶籍登記,且無出租或供營業用,都市土地未超過三公畝、非都市土地未超過七公畝等要件;另外,依照房屋稅條例規定,房屋無出租使用,必須供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實際居住,且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全國合計三戶以內,可適用自住稅率。符合以上四要件,可申請按自住稅率課徵房屋稅及地價稅。
因此,老陳受託代管的房地,在信託生效時及信託關係存續中,如該土地其他要件符合土地稅法規定,仍可按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地價稅;而地上房屋若符合房屋稅條例以及「住家用房屋供自住及公益出租人出租使用認定標準」規定,則可按自用住宅稅率課徵房屋稅。
---------------------------------------------------------------------------------------------------------------------------------------
李玟遺產早有準備! 生前簽「1契約」近9億房產老公全拿不到
媒體報導天后李玟不敵憂鬱症長年折磨在家中輕生,緊急送醫後近日於醫院離世,享年48歲。近日她的加拿大籍老公被爆出打算找律師來推翻李玟遺囑爭產。但有港媒爆料指出,李玟的房產其實都與母親以「長命契」持有,因此李玟的老公一分房產都分不到。
Bruce近日被一名大陸名嘴爆料,經常被記者拍到他疑似出軌,且與李玟多次鬧離婚,但都不肯真正辦離婚手續,就是因為想從李玟身上拿到更多錢。李玟死後,他還被發現疑似在找律師推翻李玟遺囑,李玟遺囑將財產留給了媽媽,若推翻成功他將成為最大繼承人,李玟的遺產他將擁有第一繼承權。
不過據港媒報導,李玟所有的不動產,除了結婚前就以獨資公司名義買好的一套房地產(市價港幣6000萬約台幣2.4億元)外,其餘婚後購買的兩間商舖和三間房產(市價港幣1億3800萬約台幣5.5億元)她都因簽訂長命契和母親共同持有,以及一套房地產由母親、兩個姊姊共同持有(市價3000萬港幣約台幣1.2億元),並且全部都沒有留下任何房貸,推測早期是全額購買,或是貸款已還清。
長命契(Joint Tenancy)是聯權共有,意思就是所有共有人都有優先繼承權的權利,不得擅自轉讓,若其中一位共有人去世,房產就會自動轉移給在世的共有人,且共有人也不能以遺囑的方式來處置這套房產的權益,除非共有人解除了長命契關係。也就代表房子是由李玟的母親及姐姐持有,就算Bruce想以夫妻共同財產為由推翻遺囑,也無法獲得半毛錢。
---------------------------------------------------------------------------------------------------------------------------------------
【國際稅務】
數位服務稅擬延後開徵
媒體報導130多國12日同意,將數位服務稅的徵收禁令延長一年,改到2025年,以便通過指標性法案,讓國際稅制能跟上數位時代,加拿大是少數未支持的國家之一。
路透報導,2021年商定的稅務協議原本明年上路,以徹底改革實施數十年的跨國企業稅法。外界普遍認為當前稅制過時,允許科技巨擘蘋果和亞馬遜等在低稅率國家申報獲利。
新稅制有兩大要項,「第一支柱」(Pillar One)是要重新分配徵稅權。大型跨國企業每年2,000億美元的獲利,課稅權將改交銷售所在國。
已實施數位服務稅或計劃開徵此稅的30多國,同意依照停頓條款,今年底前擱置徵收事宜,或同意在第一要項浮現雛型後,全面放棄開徵。
英國金融時報(FT)指出,一系列的數位服務稅將成批准新法的障礙。各國稅制各自為政,有違達成全球解決方案的初衷。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稅務主管柯溫說,參與此案的143個會員國,只有五國未在會議上表態支持,分別是加拿大、白俄羅斯、巴基斯坦、俄羅斯、斯里蘭卡。
許多科技巨擘以美國為根據地,加國此舉可能會讓美加陷入衝突。要是加國堅持依計畫對科技大廠課稅,可能會再度點燃兩國的貿易緊張。
另外,「第二支柱」(Pillar Two)呼籲各國政府停止用低稅率吸引投資,方法是全球企業稅率的最低門檻,明年起將訂在15%。
OECD表示,第二支柱出現進展,逾50國處於實施階段,但若干國家對第一支柱的多邊協議有所疑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