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稅,綜所稅、房屋稅、遺產稅、贈與稅⋯⋯財富管理顧問群整理每周重要的財稅新聞,幫大家掌握第一手稅務重點,管好荷包不縮水!

保單變更要保人 視同贈與行為

各式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民眾投資管道多元,有人偏愛購買保險商品,常見有些父母在子女年幼時,會以自己為要保人,子女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購買保單,等到子女長大或有經濟能力後,將要保人變更為子女,財政部南區國稅局提醒民眾,保單變更要保人屬於贈與行為,必須依規定申報及繳納贈與稅。

國稅局表示,要保人與保險公司訂立保險契約,繳付保險費後,就享有保險契約所約定的權利,一旦將要保人變更為他人,就等同要保人將自己應得保險契約上約定的權利移轉給他人,屬於財產無償移轉,要保人必須按變更日該保單之價值準備金,依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24條規定申報贈與稅。

該局舉例說明,母親A君購買6年期的人壽保險,原以自己為要保人,女兒B君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但於保單繳費期滿前,A君於今(111)年變更要保人為B君,此時保單價值準備金為800萬元,因變更要保人屬贈與行為,且超過免稅額(111年為244萬元),A君應在贈與行為發生後30日內,按總額800萬元申報贈與稅,於扣除免稅額244萬元後,贈與淨額為556萬元,應繳納贈與稅計55萬6仟元。

-----------------------------------------------------------------------------------------------------------------------------------------

親屬間財產買賣 沒付款證明課贈與稅

南區國稅局表示,為了防止親屬間以虛構買賣方式逃避贈與稅,稅法規定即使雙方在私法上有買賣約定,仍會被推定為「財產贈與」行為。不過,若能提出已支付價款的確切證明,不在此限;想要免除被課徵贈與稅,納稅義務人必須負舉證責任。

國稅局表示,依《遺產與贈與稅法》規定,二親等以內親屬有財產買賣行為,若沒有實際付款證明,將認定為贈與行為,將依稅率10%至20%課徵贈與稅,但如果能提出具體支付證明,可視為一般買賣課稅。

南區國稅局表示,民眾楊先生詢問,若將名下房產賣給弟弟,辦理不動產移轉登記前,是否要先辦理贈與稅申報?官員說明,楊先生與弟弟為二親等內的親屬關係,雙方財產買賣除提供買賣契約書,仍須檢附收付價款證明文件,向國稅局辦理贈與稅申報,經審核買賣行為確屬事實後,國稅局會核發「非屬贈與同意移轉證明書」,楊先生才能至地政機關,辦理不動產移轉登記。

國稅局官員提醒,民眾辦理二親等親屬間不動產買賣時,務必保留相關交易價金支付流程證明,且支付價款不得源自出賣人貸與,或出賣人提供擔保向他人借款等情形,如經查獲有虛偽不實,將以贈與論課徵贈與稅。

官員表示,法規僅限二等親間財產買賣課徵贈與稅,近來有些民眾利用三等親做交易或是交叉買賣方式,先將房屋賣給三等親以上,再由三等親的親屬轉賣給自己的子女,藉以規避稅法推定二等親的規定。稅局會結合銀行資金流程進行查核。

-----------------------------------------------------------------------------------------------------------------------------------------

被繼承人死亡前2年內贈與特定近親之財產已出售者,仍須合併申報遺產稅

財政部南區國稅局表示,民眾王先生來電詢問,其父親於今(111)年10月6日剛過世,去年9月時父親有贈與A上市公司股票10萬股給他, 贈與總額新臺幣(下同)200萬元,已申報並取得贈與稅免稅證明書,因資金需求,於今年初將該股票出售,則該股票是否還須併入父親遺產稅申報? 如須併入遺產總額課稅,其價值又該如何計算?

該局說明,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財政部83年7月27日台財稅第831602988號函及90年5月21日台財稅第0900453078號令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2年內贈與給配偶及民法第1138條、第1140條規定之各順序繼承人,與該等親屬之配偶的財產,即使在被繼承人死亡前已出售,仍算作被繼承人之財產,須併入遺產總額課稅,其遺產價值則以「死亡日」之時價為計算標準。但贈與標的如為土地時,倘受贈人於被繼承人死亡前移轉所有權者,則以「贈與日」之公告現值計算。以王先生所詢案例,假設A上市公司股票於父親亡故日(111年10月6日),每股之收盤價為25元,則須以價值250萬元(25元×10萬股)併計遺產總額申報課稅。

-----------------------------------------------------------------------------------------------------------------------------------------

受僱醫師 不能申報執行業務所得

診所逃漏稅事件,負責人和受僱醫師以合約方式約定,讓受僱醫師以職業所得方式申報,藉此減少診所需要繳納的所得稅額,而受僱醫師申報時,也可以依照職業所得扣繳稅率。

媒體報導知名診所遭各區國稅局和檢調單位陸續聯合調查診所員工的所得稅申報是否有誤,發現受僱於診所的某甲醫師綜合所得稅申報發現異狀,診所負責人找多位醫師作為人頭,與醫師訂立「申報比例」,由醫師來分擔執業盈餘,但經過國稅局認定後並不符合「共同出資條件」,認定醫師所得應列為「薪資」而非執業所得。

《所得稅法》及相關法令規定,兩人以上醫師共同出資,以聯合執業模式經營診所,共同負擔盈虧風險與執行業務的成本及必要費用,且診所申請設立登記的負責醫師與其他執業醫師不具僱傭關係時,該執業醫師依聯合執業合約分配取得的盈餘,屬執行業務所得

不過,若執業醫師是受僱於醫療院所從事醫療業務並無負擔成本與必要費用,也未承擔盈虧風險,所獲取的報酬,屬於薪資所得。因此醫師如果無聯合執業的事實,應正確申報所得類別為薪資所得,以免因短漏報所得遭補稅處罰,還可能牽涉刑事責任。

另外,執業醫師每年5月申報所得時,若屬於個人執業,在申報時要檢附執行業務所得收支報告表,包含損益計算表、收入明細表、財產目錄、薪資調查表等;如果是聯合執業的醫師,收支表則由代表人檢附,聯合執行業務者僅須檢附盈餘分配表,盈餘分配表須載明聯合執業者姓名、身分證號、分配比例、盈餘分配數、扣繳稅款分配數。

而國稅局查核重點及查核方式,可以分為四種,包含實地訪查、資金流程查核、醫療費用收據之勾稽有異常者或是遭到員工檢舉。遭稅局質疑的案例大多是職業醫師在年度所得低,但銀行存款卻大幅增加,或是二等親內的親屬戶頭存款突然增加,容易被稅務機關抽查。

-----------------------------------------------------------------------------------------------------------------------------------------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2025年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老人占比逾2成),經媒體報導,根據國發會完成的人口推估報告顯示,今年底台灣老年人口將升破400萬,五年後升破500萬,國發會官員表示:「現在比起美、歐我們還不算老,但十年後我們就比美、歐老了。」十年不是太長,很快就會到來,依國發會推估,隨著少子化,十年後大約在2035年,我們老年人占總人口比重27.7%,已超過美、英、德、法,20年後也就是2045年,全國人口中逾三分之一是老人,老化程度已是美、歐所望塵莫及,老化速度更超乎想像。學者薛承泰直言:「人口老化速度這麼快,將是台灣最大的挑戰,活得久雖是人類很大的成就,但每多活一歲就得花更多錢。

長壽為本世紀帶來很大的挑戰,因為原來工作的設計是55~65歲退休,而非為110歲退休設計的,如今由於長壽,相關設計必須調整,年金的給付也可能變少,而這將使得老年人生活面臨困境。

台灣會不會變得又老又窮?受訪學者一致表示,以目前這麼低的生育率,老是一定的,至於窮,雖不是所有老年人都窮,但廣大靠勞保、勞退及國民年金生活的老年人,會生活得很辛苦。面對台灣快速老化,這不只是老年人愈老愈窮,而是整個社會也將愈來愈窮。依據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今年是四個青壯年(15~64歲)養一個老年人,十年後是2.5個青壯年養一個老年人,廿年後是1.8個青壯年養一個老年人。

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經濟安全、健康、長照財務需求更大,會增加未來家庭財務困難,這將成為未來世代隱憂。

-----------------------------------------------------------------------------------------------------------------------------------------

111年地價稅將於11月1日開徵,繳納期限至同月30日截止

財政部賦稅署提醒:今(111)年地價稅將於11月1日開徵之地價稅,係徵收今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之地價稅額,依土地稅法規定以8月31日地政機關土地登記簿所載之所有權人為納稅義務人,並以納稅義務人在同一直轄市或縣(市)轄區內之地價總額計徵,填發1張繳款書。

各種繳稅方式細節可參閱繳款書上之繳納說明,或至「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網址:https://www.etax.nat.gov.tw)線上服務項下「電子申報繳稅服務」查閱。因應疫情,財政部賦稅署呼籲納稅義務人,多利用上開網站或行動支付等方式繳稅,免出門即可繳納地價稅。

-----------------------------------------------------------------------------------------------------------------------------------------

營利事業短漏報 無應納稅仍要罰

台北國稅局表示,為了維護租稅公平,以及督促營利事業誠實申報,營利事業經查獲短漏報所得額,即使加計短漏的所得額後無應納稅額,仍會依《所得稅法》規定處罰。官員說明,營利事業如果被查到漏報情況,即使加入漏報所得額後仍為虧損狀態,國稅局仍會處罰,最高可罰9萬元。

依《所得稅法》第110條規定,營利事業因受獎勵免稅或營業虧損,導致加計短漏的所得額後,仍無應納稅額的話,應就短漏所得額,根據當年度適用的營所稅率計算金額,並依據違章程度及情形,處兩倍或三倍以下罰鍰,最高不超過9萬元,最低不少於4,500元。

 

獲得Richbar第一手稅務資訊,馬上點https://bit.ly/3vLNskJ
或掃描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