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稅,綜所稅、房屋稅、遺產稅、贈與稅⋯⋯財富管理顧問群整理每周重要的財稅新聞,幫大家掌握第一手稅務重點,管好荷包不縮水!

遺產稅申報父母扣除額之適用規定

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7條第1項第3款規定,被繼承人遺有父母者,在申報遺產稅時,現行得自遺產總額中列報父母扣除額每人新臺幣123萬元。

高雄國局說明,依民法規定,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繼承順位依序為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前繼承順位者存在,後順位繼承人就沒有繼承權,但遺產稅父母扣除額之規定與民法不同,不因第一順位(直系血親卑親屬)已繼承,就不能扣除生存父母的扣除額。

舉案例說明:A君死亡時,繼承人為配偶及兒子,因A君的父母還健在,故繼承人得檢附A君父母生存證明(如戶籍資料),申報自遺產總額扣除父母扣除額246萬元(=123萬元×2人)。

國稅局提醒,倘被繼承人無第一順位繼承人(直系血親卑親屬),第二順位的父母拋棄繼承權者,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7條第2項後段規定,就不能再主張扣除父母扣除額。

---------------------------------------------------------------------------------------------------------------------------------------

老年人擁有不動產但生活貧困的困境
媒體報導 許多七十多歲的長輩,擁有市值高達兩千萬的不動產,但卻面臨財務壓力,生活艱難。這些長者因為擁有不動產,無法符合低收入戶資格,生活主要依賴微薄的退休金,同時也感到難以處理不動產問題。報導內容分四大點
1.財務困境: 許多七十多歲的長輩擁有市值高的不動產,但由於生活貧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極度節約,甚至在市場購買食物時也感到壓力。
2.不動產擁有: 這些長者擁有市值高的不動產,但不符合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的資格,因此無法獲得相應的社會福利支持。
3.退休金依賴: 這些長者的生活主要依賴微薄的退休金,他們難以處理不動產問題,並且擔心換房後可能無法獲得好價格,也有兒女期待繼承不動產。
4.政府政策: 政府近年依推動「以房養老」政策,試圖解決這類問題。這個政策允許長者使用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以換取定期的「養老金」,但由於長者的心理防衛,推動這個政策有一定的難度。

---------------------------------------------------------------------------------------------------------------------------------------

出售受贈的房地時應注意的稅務細節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提醒,民眾出售受贈房地,在申報房地合一稅時可留意兩細節,才能為自身荷包把關。首先是取得成本方面,受贈房地現值可按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調整後金額申報,其次則是別忘申報土增稅、契稅等必要費用。
取得成本的調整:當你出售受贈的房地時,你可以根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調整受贈房地的現值,以計算取得成本。這意味著你可以用CPI漲幅調整受贈時的價值,從而降低你需要支付的房地合一稅金額。

舉例來說,如果受贈時的現值是100萬元,而CPI漲幅為2%,那麼你的成本可以調高至102萬元,這樣你需支付的稅款就會減少。

必要費用的納入:在申報房地合一稅時,別忘了納入必要費用,

例如土增稅、契稅、印花稅、代書費、規費、公證費和仲介費等。這些費用可以減少你應繳的稅款。

---------------------------------------------------------------------------------------------------------------------------------------

囤房稅加速贈與移轉不動產

內政部統計數據顯示,前七個月全國的不動產贈與移轉數量達到3,835棟,創下九年來同期的新高,年增率達5.38%。預計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全年的不動產贈與移轉數量可能會達到5萬棟。

近年來,不動產贈與移轉的增加可能與一些縣市實施囤房稅相關。

囤房稅要求房地產持有者必須支付額外的稅款,這可能刺激了人們將不動產贈與給親人以節省稅款的趨勢。以六大都市為例,已經實施或即將實施囤房稅的地方,贈與房屋的數量增加,今年前七個月,這些地區的贈與移轉數量占比高達7成5。因此,囤房稅可能加劇了不動產贈與移轉的需求。

根據現行房屋稅法規定,個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在全台可持有3戶自住住房,並且每年有244萬元的免稅額限制。這可能促使人們進行贈與交易以減少稅負。

會計師指出,一些人常見的方式是夫妻之間互相贈與以免贈與稅,然後再利用每人每年的244萬元免稅額度贈與子女,最多可以獲得488萬元的免稅贈與額度。此外,有些贈與操作涉及部分持份的移轉,例如贈與房屋1/3的所有權,但在統計上仍然視為一棟不動產,這也是增加贈與移轉數量的原因之一。

---------------------------------------------------------------------------------------------------------------------------------------

土地增值稅稅收下滑 連續三年未突破千億元

近年來,隨著台灣房地產市場逐漸轉冷,土地交易活躍度減少,這也導致土地增值稅稅收在過去三年間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去年全國土地移轉面積約為2.71萬公頃(超過8167萬坪),但土地增值稅實徵淨額僅達到930億元,相較前一年減少了15.5%。這也意味著,去年的土地增值稅實徵淨額中斷了連續三年突破千億元的紀錄。

根據統計數據,去年土地移轉的2.7萬多公頃土地中,有高達82.2%(超過2.2公頃)的土地被視為免稅地,而應稅地僅佔17.8%。在應稅地中,其中1%的土地適用自用住宅稅率為10%,而剩下的9.8%則適用稅率為20%。這也顯示了大部分土地交易都在避免納稅的情況下進行,這可能是土地增值稅稅收下滑的一個原因。房地產業者指出,土地增值稅實際上是一種交易稅,因此當房地產市場交投活躍時,稅收也會相應增加。特別是在2020年,土地增值稅收高達1130億元,僅次於2015年房地合一稅上路前一年的1135億元,創下歷史第二高的紀錄。然而,2021年土地增值稅稍微下滑,年減約2.6%,但在2022年,稅收下滑的幅度更加明顯,年減15.5%。

建築業者預期,隨著今年房地產市場買氣走弱,主要原因包括持續升息和政府打擊投機炒房的政策,建築業者將會縮減土地收購的規模。尤其是中小型建築業者可能會因土地建設融資限制而放棄購地。近年土地公告現值漲幅也趨緩,這將導致土地價格上升幅度減少。再加上去年市場交易量急劇下降,這將進一步影響土地增值稅稅收,而相對增加的將是房地合一稅的稅收。因此,土地增值稅稅收在短期內難以恢復到過去的高峰水平。

---------------------------------------------------------------------------------------------------------------------------------------

CFC年度盈餘 要課所得稅

CFC稅制是指當台灣的個人或營利事業持有境外低稅負地區企業50%以上的股權時,即使該境外企業當年度並未分配盈餘,仍需要將境外企業當年度盈餘按持股比例認列為台灣個人或企業的所得,然後進行納稅。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企業透過位於低稅負地區的CFC進行轉投資,以規避實際營運公司的稅負。

然而,CFC稅制和營業稅在法源和課稅範圍上有明顯區別。首先,CFC稅制屬於所得稅法體系,而營業稅則是另一種稅制,它們的法源不同。另外,雖然股利收入應列入免稅銷售額申報,但在法律定性上,股利收入不屬於營業稅的課稅範圍。營業稅法並未像所得稅法一樣訂定會計基礎規範,也沒有將股東會決議分配盈餘年度納入股利收入的概念。

總之,CFC稅制和營業稅在法源和課稅範圍上有明顯區別,並且應該分別適用於不同的情況。企業在處理稅務事務時應注意這些區別,以確保合規納稅。

---------------------------------------------------------------------------------------------------------------------------------------

常見的遺產稅規劃錯誤

重病或臨終才轉移財產給子女: 許多人認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才轉移財產給子女是一種避稅策略,但實際上,過世前兩年內的贈與也可能會被計算為遺產稅,這可能會導致逃漏稅和罰款的問題。

提領現金以減少稅款: 有些人可能認為在過世後立即提領現金可以減少遺產稅,但遺產稅是基於遺產的價值計算的,包括過世時的所有資產價值。提領現金不會影響遺產稅,還可能引發法律問題。

賣掉不動產以換取現金後再繼承: 遺產稅是基於不動產的公告價值計算的,而不是實際出售價格。因此,如果您賣掉不動產以換取現金,這筆現金可能會被視為遺產的一部分,增加遺產稅負擔。

不做規劃,過世後再處理: 遺產稅規劃應該在生前進行,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可能的遺產稅負擔。合理的規劃可以幫助您確保家庭財產的順利過渡,同時減少可能的稅款。

以他人名義持有資產: 將資產登記在他人名下或使用他人名義持有資產可能會帶來法律風險,並且仍然可能被視為遺產。這樣的安排可能會引發遺產稅問題。

---------------------------------------------------------------------------------------------------------------------------------------

境外保單可能帶來遺產稅風險

有些人利用境外保單將資產藏匿在國外,但這樣做可能導致未來的遺產稅問題。最近有一個案例,一名男子繼承了父親的資產,當他試圖將境外保單中的資金匯回台灣時,國稅局補課了超過2千萬元的遺產稅。

男子原本申報的遺產稅額為27萬元,但後來他提供了有關父親在境外的保單和投資的文件,國稅局重新核定了遺產總額,並要求他支付2,270萬元的遺產稅。國稅局的理由是,境外保單不符合台灣的保險法規定,因此需要納入遺產稅的計算,不適用遺贈稅法的規定。

即使男子不同意這個決定,他的上訴也被法院駁回。法官認為,保險業是特許事業,依保險法第137條規定,內、外國保險業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依法領得營業執照,不得開始營業。因此,遺贈稅法及保險法中,關於被保險人死亡時給付給指定受益人的人壽保險金不計入遺產總額的規定,並非鼓勵或容許一般人利用此方式任意規避原應負擔的遺產稅。

從而,只要不是依我國保險法規定訂立的人壽保險契約,就沒有保險法第112條規定的適用,也無從依遺贈稅法第16條第9款,主張境外保單的保險金不計入遺產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