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稅,綜所稅、房屋稅、遺產稅、贈與稅⋯⋯財富管理顧問群整理每周重要的財稅新聞,幫大家掌握第一手稅務重點,管好荷包不縮水!

過年瘋彩券 集資投注如何避免惹稅上身

春節期間購買彩券成為另類的全民運動,民眾集資買彩券中獎,最在意的是分配獎金時是否要申報贈與稅,北區國稅局官員指出,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贈與指的是「財產所有人以自己的財產無償讓與他人,經他人允受而生效力之行為」。過年期間不少人集資下注購買彩券試手氣,出資人按出資比例分配中獎獎金,非屬贈與,不用向戶籍所在地的主管稽徵機關申報贈與稅。

台北國稅局官員表示,集資購買公益彩券屬民眾經常性活動,無須事先向國稅局報備,民眾可於簽注前以紙本或網路表單,註明投注站、投注日期及每位出資者姓名、出資金額、出資者已確實繳款等集資證明文件,拍照並提供予各出資者留存備查,可作為中獎獎金分配依據,也可提供日後國稅局查核審認。

國稅局提醒,民眾應注意中獎獎金運用情形,如有贈與人在1年內贈與他人財產總值超過贈與稅免稅額(244萬元)時,應於超過免稅額的贈與為發生後30日內,向主管稽徵機關辦理贈與稅申報。

-----------------------------------------------------------------------------------------------------------------------------------------

全國約1.7萬公頃土地未辦繼承  創新高

內政部公布最新統計,截至民國111年11月底,全國逾期未辦理繼承登記面積續創新高,土地有76萬451筆,面積約1萬7000多公頃,建物則有3萬798棟,面積約64萬坪。

內政部發布新聞稿表示,這些土地及建物,經政府列冊管理15年後,如果仍未辦理繼承登記,將由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依法公開標售;呼籲還未辦理繼承登記土地及建物的民眾,把握家族團聚機會,積極處理,以維護自身權益。

關於民眾逾期未辦理繼承登記,內政部分析,原因很多,包括可能因為不知道祖先留有不動產,有的則是因為繼承人數眾多或複雜難以整合等,建議如果無法會同全體繼承人申請時,可由1人或數人代表全體繼承人先申請繼承登記為公同共有,等全體繼承人達成協議後,再辦理遺產分割,不要錯過申請繼承登記的期限。

內政部表示,為避免繼承人錯過申請期限,自103年6月起,地政機關會主動按月通知繼承人申辦繼承登記,截至111年9月底,已主動通知約64萬件;民眾如果對於申請繼承登記有相關疑問,可以向各地的地政事務所洽詢,或委託合法立案的地政士協助辦理。

-----------------------------------------------------------------------------------------------------------------------------------------

預立遺囑有年輕化下降趨勢

經媒體報導 根據《遺囑產生器》App使用度來看,民眾預立遺囑有年輕化趨勢,有下降到40歲之勢,劉韋德律師說,他在2019年起自行研發創設2個免費《遺囑產生器》、《離婚協議書》App提供民眾下載使用以來,這四年來他收到許多民眾發電郵或是LINE諮詢相關問題,日漸增加,且以女性為多,其中又以詢問如何預立遺囑者與剝奪特留分者最多。

由於目前《民法》還未開放「電子遺囑」設立方式,劉韋德律師說民眾最常詢問的問題,就是使用《遺囑產生器》App寫好的遺囑,千萬記得還是要紙張列印出來之後,並透過《民法》規定預立遺囑的「自書遺囑、口授遺囑、代筆遺囑、密封遺囑與公證遺囑」共5種方式完成,才算是真正做好預立遺囑。

此外,還有兩種會想寫好預立遺囑的族群人數增加,就是「單身族」與「未生養育子女的夫婦」,依《民法》規定,這些民眾過世後的財產會留給兄弟姊妹,也正因為如此,有些手足感情連結不一定很深厚者,或是手足經濟情況已很富足者等情況,會讓他們在生前開始考慮如何將自己的財產,留給真正需要的人身上,甚至不想給手足一分一毫。

不過,劉韋德律師提醒,《民法》規定的留給手足的「特留分」是無法加以剝奪的,但可透過「預立遺囑」方式而降低得到遺產的數量。

舉例來說,單身、終身未娶嫁的民眾如果沒有先預立遺囑的話,自己名下的財產在過世後就會「全部」留給兄弟姊妹;如果有在生前寫好遺囑,希望將多數財產捐贈做公益或是留給特定人士時,預立遺囑行使特留分規定後,兄弟姊妹即依法僅得到全部財產的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財產即可由民眾生前在遺囑中自由意願分配。

若是有結婚而未生養育子女的夫妻者,如果沒有預立遺囑時,當夫妻一方過世後,依民法規定,其名下財產的繼承人由配偶獲得一半,另一半由兄弟姊妹平分;若是有預立遺囑並行使特留分規定時,分配給手足的財產就是六分之一,配偶則可獲得財產的六分之五。

-----------------------------------------------------------------------------------------------------------------------------------------

直播主收入樣態百百款 成為稅官重大挑戰

經媒體報導 隨網路與行動裝置愈來愈普及,在直播熱潮推波助瀾之下,網紅經濟規模不斷擴張,財政部賦稅署官員表示,如果網紅直播主有成立工作室,所得額就應屬綜合所得總額中的「營利所得」、較無爭議,但若沒有成立,眼下最大困擾,在於所得分類該怎麼分。

同時,新興數位交易的崛起,更是加深課稅辦法制定的難度,賦稅署官員坦言,比如粉絲以法幣購買直播平台上的虛擬貨幣、再將虛擬貨幣「斗內」(贊助)給主播,都會是日後加強研究的型態。

站在課稅第一線的國稅局官員指出,事實上,直播主不見得會有逃漏稅問題,因為國稅局會將直播平台或廠商申報的所得扣繳資料,歸戶至個人,這種收入基本上不會漏掉,但直播主收入之所以得訂出一套標準的所得分類,是因為各區稅官可能會有不同見解,「怎麼課,大家要一致」,以避免爭議。為明確國內相關課稅原則,財政部賦稅署委外研究國際間直播主所得稅規範以及網紅獲利模式等。

據近期出爐的國際課稅報告,加拿大、韓國、挪威等8國一致認同,個人出自商業目的,經營直播主業務所賺取的收入,包括訂閱頻道、廣告、贊助款等收入,都屬於個人營業收入或執行業務收入,可扣除相關成本費用後,課徵個人所得稅。

報告建議賦稅署,獨立從事直播創作取得的收入,屬性比較接近自僱收入,以台灣所得稅法規定的所得類別分類,或許可以認定為執行業務所得或其他所得,並可以核實列舉減除必要成本及費用。

如果個人是透過提供直播創作,取得報酬,則可從合約性質、是否自負盈虧等方面考量,區分為薪資所得、執行業務所得或其他所得。

國稅局官員指出,對納稅人來說,上述3種所得主要差異是,薪資所得可以適用新台幣20.7萬元的扣除額,執行業務所得與其他所得則都是以收入核實扣除各項成本或費用。

針對台灣有無可能比照報告提及的韓國國稅局作法,為個人媒體創作者創建行業代碼,要求直播主註冊、申報收入,賦稅署官員表示,這份報告提供的是「雛形」,其他網紅課稅的相關研究報告尚未交卷,之後會進一步綜整資料,與國稅局、財政資訊中心交換意見,商議所得類別認定等課稅規範的制定方向。

賦稅署官員補充,報告也提及,挪威稅務局認定,出自於個人喜好從事直播,取的收入不需要課稅,這在國際間也算是相當特殊作法,台灣可能不會採納,因為原則上有所得就要課稅。

-----------------------------------------------------------------------------------------------------------------------------------------

賣屋買房換宅 『節稅小秘訣』

2023買房族、換屋者繳稅須知

買房族需考量取得成本,所謂「取得成本」,是指取得房屋的價金,與購入房屋達可使用狀態前,一切的必要費用,包括契稅、印花稅、代書費、規費、仲介費等。另外在房屋所有權移轉登記完成前,向金融機構貸款購屋的利息暨取得房屋所有權後至出售前,支付能增加房屋價值,或效能非2年內所能耗竭的增置、改良費和修繕費。

還有「移轉費用」,包含了仲介費、廣告費、清潔費及搬運費等。

也就是說,屋主當初購屋時,付出的相關稅費、仲介費和代書費等,以及購屋後的裝修費用,加上購屋前付出的利息,如果能提供相關證明文件,都可以扣抵。此外,若屋主是以低價賠售,依據所得稅法規定,財產交易損失可扣抵當年度的財產交易所得,如當年度不夠扣扺,可以從之後3年的財產交易所得扣除。所以說,最好先將買進和賣出的相關文件準備齊全,做為報稅時列報扣除的憑證。

買入自用住宅節稅小攻略

以買屋族來說,購買自用住宅時,一戶每年可列舉扣除最高30萬的貸款利息支出,但因為扣除額,認定以「戶」為單位,如果一個申報戶中有2棟以上的房子申請房貸,只能申報一棟,因此選擇利息較高的一間列舉扣除比較划算。

但若貸款人未在購買屋件設籍,即不算自用住宅。

換購自用住宅節稅小妙招

又對於換屋族來說,徐佳馨提醒,如果是2年內重購自用住宅者,可善用重購的稅率優惠,也就是當納稅義務人出售自用住宅時,2年內又另購價格較高的自用住宅,則其差額,就可於售屋時,將所繳的土地增值稅,於已納稅額範圍內退還,無論是先賣後買或先買後賣都適用。

-----------------------------------------------------------------------------------------------------------------------------------------

 

獲得Richbar第一手稅務資訊,馬上點https://bit.ly/3vLNskJ
或掃描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