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贏家
今天剛好看到這一則就分享這篇文章,文中的分析跟數據有興趣的可以研究:
文章如下:(先警告文很長哦!紅字標示一些重點)
當前多邊全球秩序已經在經歷一場重大的轉變,出現了強大的區域兩極。我們並沒有面臨全球化的終結,而是一種新的區域性極點或者中心正在出現的全球化。20世紀的超級大國美國和21世紀的新興超級大國中國,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將塑造後全球化時代。

1.1後全球化的經濟方面

將全球化的兩個不同維度區分開來:貿易和金融。貿易是與經濟自由化相關的貿易量增加。金融是與跨境資本流動、外國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資本賬戶限制相關。

貿易維度。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里,全球化趨勢正在放緩,至少在貿易流動方面是如此。2008年之前全球商品與服務貿易佔GDP的比例一直穩步上升,在2008年達到61%的高點,此後便呈現下行走勢,在2016年進一步降至56%。

金融維度。為了充分瞭解全球化放緩的程度,還需要通過資本流動和外國直接投資等指標來觀察,考慮金融的維度。跨境資本流動表明,今天的全球化正在倒退。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跨境資本流動一直呈現穩步下降趨勢,至2016年其GDP佔比只有4.3%。

從存量外國直接投資相對於全球GDP的存量來看,全球化並沒有停止。考慮到更穩定的外國直接投資在跨境資本流動中佔比更高,金融全球化越來越穩定。全球金融危機後,外國投資負債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略有下降,達到132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的183%。

1.2區域兩極的作用越來越大

在經濟方面,強大地區的崛起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經濟重心已經向東方轉移。這種新的多極化導致了國家間相互依存的新關係,擴大了它們的共同利益,並在世界主要超級大國周圍建立了新的區域集團。中國的崛起表明世界正轉向一個多極世界,遠離一個由美國經濟實力以及它的西歐盟友主導的世界。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經濟已經從中國的崛起中受益良多,東南亞國家聯盟是世界第四大貿易集團。

1.3關於全球化的不利分配效應

全球收入不平等。全球化進程也伴隨著不平等的顯著上升。自1980年以來,北美和亞洲的收入不平等迅速增加,在歐洲更為溫和,中東、非洲和巴西在高水平上穩定下來。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分配在世界不同地區之間是不平衡的。中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受益增長較快,而一些發達國家的低收入和中產階級的收入增長停滯,比如美國。

歐洲持續存在的經濟差異。儘管歐盟國家在通脹和利率上名義趨同,但人均GDP、失業率和經常賬戶餘額仍存在較大差異。自歐元問世以來,歐元區的原始成員國之間並沒有出現實際的人均收入水平趨同。外圍國家,有債務負擔重,高失業率和經常賬戶赤字等問題。

1.4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
為什麼特朗普政府會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呢? 因為他是第一位挑戰由於自由貿易和資本自由流動而享有前所未有繁榮經濟的戰後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追求兩個不可調和的目標:一方面,他希望消除美國貿易逆差,特別是其與中國的37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另一方面,他也在追求擴張性預算政策。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特朗普推出的減稅措施,將在未來十年內使預算赤字增加1.5萬億美元。

特朗普錯誤的另一個原因是他過分關注貿易赤字,而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總貿易赤字反映了家庭,企業和政府的儲蓄不足,他們的綜合支出超過了他們的收入。 因此,縮小美國貿易逆差的一個必要條件是相對於美國的投資率來實現更高的儲蓄率。在經濟理論和歷史上,雙重赤字上升可能只有通過強勢貨幣來解決,就像20世紀80年代里根總統領導的強勢美元和德國統一後的強勢馬克。當前投資組合的發展預示著美元走強,但保護主義措施聚焦於美國經濟自身利益,而不考慮全球經濟中的相互聯繫,對美元匯率產生了負面影響。

歐央行
4月12日歐央行公佈了其3月議息會議紀要,較市場預期鴿派,並且表達了對貿易戰的擔憂。其中有以下幾點值得重點關注:1)歐央行表示移除「寬鬆偏見」(easing bias)不應該被誤讀為限制歐央行對衝擊和意外事件作出反應的能力,釋放鴿派信號;2)委員會成員普遍認同的結論是,通脹持續上升向目標收斂的證據仍然不足。3)歐央行也表達了對歐元的擔憂,歐元的走勢部分反應了貨幣政策變化,貿易保護主義和高靈敏度的市場溝通,而不是對進一步改善的經濟基本面的反應。4)歐洲央行對貿易戰與更廣泛的全球風險也表示擔憂。全球經濟擴張的風險平衡正向下傾斜,地緣政策不確定性以及一些主要經濟體政策不穩定性--包括貿易保護和英國脫歐均將給經濟構成下行風險。委員普遍擔心貿易衝突的風險,這可能會對所有相關國家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美聯儲
《The Outlook for the U.S. Economy》--美聯儲主席Jerome H. Powell
4月6日,鮑威爾應邀出席芝加哥經濟俱樂部舉辦的論壇併發表演講,這也是他作為聯儲主席以來的首次公開演講。他表示聯儲的貨幣政策路徑將是耐心的方式(patient approach),維持漸進加息基調。

3.1美國近期發展與經濟狀況
美國失業率創新低。失業率從2009年10月高峰期的10%下降到4.1%,為近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勞動力市場一直很強勁,預計它將繼續保持強勁態勢。鮑威爾預計通脹將繼續低於2%的目標,但預計其在未來幾個月將上升,並在中期內穩定在2%左右。除勞動力市場外,還有其他經濟增長的跡象。穩定的收入增長,家庭財富增加以及消費者信心提高會繼續支撐消費支出。商業投資明顯改善,商業調查和利潤預期都顯示未來會有進一步上漲態勢。


3.2勞動力市場狀況
鮑威爾表示,長期來看,充分就業水平是由影響勞動力市場結構和動態的因素決定。充分就業水平是隨時間變化。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並未為就充分就業設定一個固定目標值。總體失業率可以說是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最佳衡量指標。

但老齡化導致勞動力參與度正在下滑。勞動力參與率在大約四年內保持穩定,這種平坦的表現實際上是一種改善的跡象,因為隨著人口年齡的增加,參與的壓力越來越大。工資增長也保持溫和,生產力增長疲弱是近年來沒有看到更大工資增長的重要原因。工資沒有加速上漲表明勞動力市場並不過於緊張。


3.3通貨膨脹
持續達不到通脹目標,導致通脹與失業率之間的傳統關係,也就是菲利普斯曲線遭受質疑。但聯儲內部均認為菲利普斯曲線仍然是理解通貨膨脹的有用基礎。然而,不得不承認,勞動力市場緊張程度與通脹變化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脆弱和難以估計。鮑威爾認為菲利普斯曲線對貨幣政策仍然有意義。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3月份預測的中位數顯示,通脹今年將上漲至1.9%,到2019年將上漲至2%。


3.4更長期的挑戰
美國經濟仍面臨一些重要的長期挑戰:勞動生產率處於低位,勞動力增長放緩。可以將產出增長分解為工作小時數增加和生產率增長。當前勞動生產率增長依然處於低位,自2010年以來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速度是二戰以來最慢的。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勞動生產率增長放緩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危機後投資疲軟。而勞動力增長放緩的一個原因是,嬰兒潮一代正在老齡化和退休。另外,年齡在25歲至54歲之間的勞動力參與率從2010年至2015年均在下降,並且仍然很低。影響長期產出增長的因素可能會持續下去,尤其是勞動力增長放緩,其他很難預測,如生產力。

3.5貨幣政策
在3月份的議息會議中,聯儲加息25bp,是逐步減少貨幣寬松進程中的又一小步。聯儲貨幣政策操作路徑的耐心方式(「patient approach」)已經得到回報,並為美國當前的強勁經濟做出了貢獻。鮑威爾表示,只要經濟沿著當前的路徑繼續前進,聯邦基金利率將逐步上漲。加息速度過慢會導致貨幣政策必須突然收緊,從而可能危及經濟擴張。但過快加息會增加通脹持續低於2%目標的風險,逐步加息的路徑是為了平衡這兩種風險。
日本央行

4月23日,日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接受CNBC的採訪時表示,當前的通脹仍然低於目標,日央行必須堅持非常強力的寬松貨幣政策一段時間。他預計未來5年內將達到2%的通脹率,一旦達到目標,日本央行將開始討論如何回歸貨幣政策正常化。他表示貿易保護主義、出人意料的貨幣政策迅速收緊,以及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構成了潛在風險。

 

本文原文來自中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