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常看到媒體報導央行印鈔票救市的新聞,雖然央行的確負責印製實體鈔票,但這裡的「印鈔票」指的是「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也就是央行透過到公開市場上直接購買債券資產的手段增加貨幣供給,挹注資金,壓低利率水準,降低資金成本,促使銀行增加貸款,以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
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利率已經調降到接近零,幾乎降無可降,因此美國聯準會、日本央行都實施大規模購置資產的「量化寬鬆」措施,藉由這樣非常規的貨幣政策手段來刺激經濟。
以美國來說,從2008年11月起陸續實施了四次QE(QE1~4),第一次規模高達1.75兆美元,第二次規模6000億美元,第三、第四次每月購債400億及850億美元,到2014年1月才開始縮減每月購債金額,2014年10月QE退場,2015年12月開始升息。
日本則早在2000年就施行QE以對抗通縮,金融海嘯後再次實施QE救市;經歷歐債危機的歐洲是到2015年才祭出QE挽救經濟,到2018年底退出。
QE對匯率有什麼影響呢?以美國為例,實施QE,美元是比較弱勢的,在QE1及QE2期間,美元指數都下跌,而其他非美貨幣如台幣、韓元甚至日圓、歐元等則相對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