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雷需

上一篇我們講了工業革命為何在英國,講述英國克服一切外部環境後才取得工業革命的成就,其實我只講了一半。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半,就是內部環境的成功改革更為重要,到底英國塑造出什麼內部環境提供工業革命的發育土壤呢?而台灣可以從中得出發展規律嗎?且聽我為您娓娓道來。

上一篇「為什麼工業革命出現在英國?英國給台灣工業機器人的啟發是什麼?」

十六世紀鄂圖曼土耳其在幾任賢能蘇丹的帶領下國力蒸蒸日上,地中海成為帝國內海,為了繞開土耳其的壟斷,歐洲國家開始海洋探索,但同時又要因應陸地威脅,大陸上的歐洲國家必須建立強大陸軍孕育出「大陸法」,而四面環海的英國卻孕育出迥異的「海洋法」,亦可稱為普通法,今天我們稱之為英美法。

這邊稍微解釋一下兩種法律最大的不同,主要在於國王對人民私有財產的權利。以「大陸法」而言,國王權力可以高過法律,原因是國家需要常備陸軍隨時因應來自陸地上的威脅,為長期維繫這支武裝實力,國王若不能徵調民力是難以集中資源禦敵的;而海洋法恰巧相反,國王必須受到法律約束,法律保護人民私有財產的權利,國王不能隨意侵佔,因此除了荷蘭,歐陸上的國家多半適用大陸法憲制而英國憲政體制則以海洋法為基礎,不同法系乃是源自於天生地理條件的不同。

那「海洋法」是如何塑造英國的金融環境及帶來軍事優勢?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這個號稱不留一滴血的政治革命在隔年提出權利法案讓英國憲政更強化海洋法,國家不用發展常備陸軍,更全力發展海軍;另外,國王權力進一步受限,反而提高了國王的債信,這怎麼說?原因是國王無法再賴帳,人民反而願意購買國債,這個優勢大大改變接下來的英法戰爭進程。打仗很燒錢,英國人民相信國王會還錢,所以英國靠發行公債支持長期戰爭,在七年戰爭裡最終戰勝了財政困窘的法國。

海洋法不只帶來戰爭優勢,在社會上也提供人民產權的安定感,人民對私有財產擁有最大程度的調度權,催化「股份制」進一步成熟。「股份制」其實說穿就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是現代股票的起源,當時荷蘭做得最好,但英國學得最徹底。

各位千萬不要小看「股份制」對於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股份制讓資本以極低代價長期借給企業投注於技術創新,因為資本期待高額回報的利益共享反而接受以時間換取成長空間,而企業則因有人風險共擔,便能低成本取得長期資金去開發技術、興建廠房、開拓市場。

說到這,各位理解為什麼英國能做到蒸汽機改良並且大規模運用在各式各樣的場景了吧?

瓦特拿到長期資金支持他的蒸汽機技術改良,英國的家庭手工業獲得資本也開始轉型成由機器生產機器的大型重工業,新式股份有限公司在當時的環境下發展更加成熟,社會瀰漫的重商主義也開始主導了海外貿易甚至對外關係。

一個題外話,各位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美國總是在國際中強調美國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就是經貿利益,這個思維的底層邏輯正是來自於海洋法,因此海洋法又被稱為英美法。

今天講了這麼多燒腦的題材,我簡單幫您梳理一下因果規律,16世紀東方力量崛起,迫使西方國家開啟遠洋探索,歐陸上的國家強化了大陸法、英荷則走向海洋法,17世紀英國光榮革命縮限國王權力,海洋法嵌入英國憲政,制度創新後帶來金融創新,公債發行幫助英國稱霸大西洋、股份制則讓民間資本力量轉化成科技創新的柴火最終點燃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

一樣是海洋上的島嶼,英國在兩百年的摸索裡為我們演繹一條崛起規律,建立人民可信的政治制度,在能與時俱進的法律彈性中催生出金融創新,最終技術創新引發工業革命,讓英國從此躍上歷史舞台。

這條規律的摸索中,英國人民從長計議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邏輯薰陶下不斷進行認知升級,展現出高超商業能力及世界格局,人民離開舒適的陸地走向兇險的海洋,探索認知邊界拓展財富疆界。

各位在英國崛起的規律中看到台灣的什麼機會呢?能不能依循著『制度—金融—技術」這樣的歷史規律呢?在什麼部分可以加以優化呢?還是能夠另闢蹊徑呢?

別小看了台灣在未來世界發展上的角色,別低估了你自己的潛力!

我是史雷需,喜歡探索未來的斜槓。

看更多史雷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