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高毅資產的幾位重要合夥人一篇篇文章或對談的合著,共分為三篇,思想篇,實戰篇跟成長篇,以下是思想篇的摘要整理:

投資的本質是甚麼?無非是希望今天付出的一筆錢,能夠在未來收回更多錢。

要看三個維度:行業的商業模式、行業的競爭格局、行業的門檻

投資人從資本市場獲得回報的來源,或者來自於企業創造的價值,或者來自於市場其他參與者。價值投資根本的出發點,是看投資回報的來源是哪裡。企業持續創造價值,投資人分享收益,這才是價值投資的方式,才是基於基本面的投資。

價格決定了回報率。

投資是面向未來,不是為了緬懷過去。研究過去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的判斷未來。

投資要做三好學生,要選擇好的企業、要挑好的公司,要有好的價格。一、要選擇增長的行業,處在生命週期早期階段的行業,這些行業往往容易創造巨大的價值增量。二、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一定是好的公司、優秀的公司得到更大的市場份額。三、好價格永遠是最重要的,價格決定了你的回報率。

面對高效的資本市場,很難出現非常明顯的訂價錯誤,在美國資本市場,有可能超額回報只能來自於巨大的爭議和巨大的不確定性。

股票市場是一個多變量的複雜混沌系統,受宏觀、政策、產業、企業、社會心理、大眾情緒等多個因素影響,而且這些影響因素在不同時期的權重又不一樣。

博弈交易者與資訊套利者試圖把握這個複雜系統中不同階段的所有變數,比如市場熱點、政策導向、主力意圖(本質上的假想敵)、機構動向、資金流向、技術分析等等這些變數,不僅數量繁多,而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主次關係也經常變化,還經常無規律的重複出現。一個人要在這麼多的變數面前掌握最終發展方向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挑戰個人智力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市場上有無數投資者正在試圖用自己的大腦做google人工智慧alpha go才能夠做到的事情。當然中間有極少數高手,他們通過對是少數最重要的變數,進行長期有規律的把握,加上極其嚴格的自我紀律約束,做到了遠超市場的收益。

多年前我就非常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我無法真正掌握市場這麼多的變數,也不具備與市場上這麼多聰明大腦博弈的能力。從業時間越長,我就越清醒地知道自己真正懂的東西其實很少,明白投資是要把自己真正懂的東西持續做到最好或次好,並且不斷通過虛心的學習,保持嬰兒般的好奇心來探索事物的本質,以此持續累積在更多領域的認知。

基本面投資要求以適合或低估的價格買入具備持續創造價值能力的企業,或者買入市價遠低於企業實際價值的股票。

基本面投資把市場非常多的變數提煉成了最重要且長期有效的三個因素:一是對企業價值的判斷、二是產業大趨勢的判斷:基本面投資者需要非常強的產業洞見,對產業的理解力甚至要超過企業主,企業主經常會過度關注微觀,或因自身情感立場、利益立場導致對產業的理解出現偏見。三是系統風險水準。

組合投資的意義:更多的研究是為了更少的決策。適度的集中投資十分重要。

投資是一個輸家的遊戲(輸者出局)。大部份投資者在投資生涯往往進行了過多的交易。

決策心理學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是:過多的決策會導致決策疲勞,從而導致決策的準確性大幅度降低。過多的交易就會導致決策錯誤的概率大幅度提高。優秀投資者反而很少做出決策,而更多的是決策之前對投資標地價值的判斷。

真正的投資者應該像是一個狙擊手,應該珍惜每一次扣板機的機會,每一次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更少的決策是為了提高決策的準確性與決策的含金量。

長期看市場幾乎只取決於產業的大趨勢,與企業主主動創造價值的能力,甚至是系統性風險對企業價值的影響都沒有那麼大。

如何看待成長股的估值:當需求即將爆發或剛開始爆發的時候,PE高也沒關係,匹配成長即可,但當需求釋放進入中後期一定要看PE,而且能參與的機會也相對較少。

當然對估值的容忍程度還要與流動性匹配,在經濟向上週期,流動性整體偏緊會不利於PE,在經濟向下週期,流動性整體偏鬆更有利於高PE,而且此時市場會傾向給予經濟相關小的股票高PE。

市場是集體智慧的體現。

好的生意模式同時符合可預期、可展望、可想像這三個要素。可預期就是要搞明白1年內的業績與估值情況。可展望就是要能夠大量推斷出企業未來3年的發展路徑,可想像就是要能夠對未來十年後的未來有所期盼,可以很模糊但得很有想頭。前兩條決定企業的業績及可持續性,最後一條決定是否在估值上升的情況下表達業績。

另外要界定好,是戰略性還是戰術性的投資,戰略性就是買熱點、買龍頭、買大家最想要的好公司,貴點都可以。戰術性就是買冷門、博弈打法、撿大家暫時不要但其實基本面並不差的公司,在價格保護下等待變化產生。

我把下跌分為三個,殺估值、殺業績(經營節奏)和殺邏輯。殺估值的最好,因為跌下來導致其下跌的因素就解除了,殺業績是其次,但只要針對經營節奏或變化進行投資也是很好的機會,最後小心的是殺邏輯,這個一般不建議參與,很難抄對。

當然這三種殺跌有時候會混在一起,有時候可能從殺估值開始,然後業績節奏變差,最後發現原來是邏輯改變了,這就比較悲劇。

很多人其實都在各種糾結中錯過機遇,卻沒有如願規避掉相應的風險。

市場的方向簡單但過程複雜,正是這種簡單與複雜結合的特點,才會導致人們做出那些自以為聰明的舉動。只有承認自己不具備挑戰複雜的能力及心性,把系統性的損失當作理所當然的義務來面對,就能平靜下來做好個股,自然能夠更坦然面對波動與考驗。

股市裡時間是最不值錢的,方向和可能的變化才有價值,所以我不太追求效率。長時間的等待是我一直在以來的經歷,這並不影響回報。

我會做一個劃分,首選高關注度、低購買度的,估值容易抬升。關注度可以從報告及交流熱度上得知,購買度可以從圖形階段及籌碼結構上得知。

對於巴菲特而言,跳著踢踏舞去上班其實很好的描述他每天的工作狀態,因為他的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只和自己欣賞的人一起工作,不論資本市場如何千變萬化,他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投自己看得懂的企業。懂得取捨,是快樂投資的泉源。

投資中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取捨,能力圈本身就是一種取捨,不熟不做是捨,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出重手則是取,避開瞬息萬變的行業而複雜的商業模式是捨,選擇有持續競爭力的簡單生意是取。避開繁星滿空、百舟爭流的高度競爭性行業,在月朗星稀、勝負已分的行業裡買贏家,不數星星、數月亮,又何嘗不是一種取捨呢?

所謂取者,先捨後取,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對於職業投資人而言,只有把短期排名壓力放下,長期的優秀業績才能拿得起;只有把短期的股價波動及當下的熱點主題放下,企業的長期價值才能拿得起;股市中獲利的方法很多,但是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本質上投資的利潤來源只有兩種:一種是企業成長帶來的內在價值增長,另一種是股價從低估回到合理帶來的估值提升,在喧囂紛亂的股市中,能夠靜下心來關注投資的本質,平心靜氣的去掙企業低估的錢和企業成長的錢,而不受股市中各種噪音、各種誘惑的干擾,這也是一種取捨。

取捨有時是一種守拙,就如同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那樣用一套穩定的打法,不急著求成,在自己的能力圈內用自己熟悉的打法,打自己擅長的仗。

有取捨之後,自然有聚焦。把資源和精力聚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少下住、下重注。古今中外許多兵法書,如果非要找一個共同點,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做投資,深度比廣度重要,對少量的公司有很多瞭解的人,投資決策的準確性往往遠勝於對很多公司有少量瞭解的人。畢竟只有對所投公司基本面的深度研究,和對其所在行業內在規律的切實把握,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比較優勢。

「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投資成敗的關鍵是,你對所取的那「一瓢」到底有多深的瞭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513939

 

歡迎長期訂閱「歐斯麥的選股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