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新聞或一些文章提到本益比,用本益比評估股價到底對不對呢?其實任何財務名詞都是看會不會用,怎麼用的問題,要會用一樣工具,首先的是要理解這個工具的定義跟限制,才不會像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看新聞講八大官股行庫來評估政府有沒有護盤,人云亦云,不知所云,錯誤的統計得到錯誤的解讀,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本益比基本公式,就是: 股價 / 每股盈餘(EPS)

但問題是,每股盈餘,你得用未來的每股盈餘去評估,而不是用現在的每股盈餘去評估到底合不合理啊?

如果某一家公司股價260元左右,去年eps賺到80元,若合理本益比20倍,甚至還配息配到45元,合理股價80*20=1600元,豈不是超級便宜了嗎?

另外,有人有發現嗎?為什麼合理本益比大家都要用20倍啊?

所以本益比不能這樣用,我的基本用法,就是把本益比當作是市場人氣指標來用

幾個步驟:

  1. 一、先去看公司過去的本益比,比較一下過去公司在營運狀況好、景氣好、EPS高的時候,市場最高願意給他多少本益比,又可以比對一下,在營運狀況好,EPS高,但整體景氣不好的時候,市場又願意給他多少本益比,從過去的歷史資料去對比現在的情況,推敲目前可能的本益比區間
  2. 二、判斷公司的屬性,如果是產業趨勢向上的成長股,那麼市場多半會願意給比較高的本益比,30倍,40倍甚至到100倍都是有可能的
  3. 三、如果是景氣循環股,謹記買在本益比高的時候,賣在本益比低的時候。因為根據本益比公式,本益比高的時候,通常都是股價不高,獲利超差,甚至負數的時候,在這樣的數據來看一定是產業景氣淡季,反過來就是景氣好的時候,景氣循環股就是要景氣差的時候才有便宜可以撿啊!

提供給各位參考囉~~~

 

歡迎長期訂閱「歐斯麥的選股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