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經濟」產業成為A股投資人的熱門話題。其實「新經濟」崛起並非中國特有趨勢,全球皆然。我們建議投資人,未來新經濟產業將在A股中扮演愈來愈吃重的角色,必須一改過去以大型金融、地產等族群為優先的觀念,從新經濟產業的藍籌股中,篩選出適合自己投資的標的。

若要以一句話說明「新經濟」與「舊經濟」有何不同,舊經濟是以製造業為發展基礎的「傳統工業形態」,當前的新經濟則以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為主的「新科技經濟形態」。

三低一高新經濟產業崛起 漸漸取代傳統製造業

按現在普遍的定義來說,新經濟包括「分享經濟」、「知識經濟」、「創新經濟」和「科技經濟」,一直被視為中國未來最強的成長動力來源。新經濟產業具備「三低一高」特色:低失業、低通脹、低赤字、高成長。

今年3月底,《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報告出台,該報告指出,創新企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軟體和積體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新經濟行業。

中國在經濟高速成長時期,歷經高投資、高儲蓄的大規模建設時代,房地產與各項基礎建設快速擴張,卻也讓業界承受產能過剩、企業高槓桿等後遺症,更不必説人口老化、環境汙染等問題,所以,發展迄今,中國也不再把「大規模投資」當做唯一的路,進入「重質不重量」的階段,這時候就是新經濟產業位居要津之時了。

從數字可以看出來,2017年上市新經濟企業的營收、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增速皆大幅高於非新經濟產業的企業,且2018年第1季有持續擴大領先之勢。同時,2017年上市新公司中的新經濟企業中,營收、ROE增速也都明顯超過整體A股中的新經濟企業。

其實,從兩大指標來觀察,都可以判定外資愈來愈偏好所謂的「新經濟概念股」,一是最新納入MSCI指數的名單,二是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持股的變化。

外資對新經濟產業族群 青睞度有增無減

對照這次公布的234支最新納入MSCI指數的成分股名單與在此之前公佈的235支擬加入名單,新名單增加11支成分股,多集中於醫藥、電子、傳媒,都是所謂的新經濟概念股;剔除12支成分股,比較多非銀金融、交通運輸。

再對比近年來各行業在QFII持股市值中佔比的變化情況,也可以發現相似的趨勢。2014到2015年間,銀行的持股佔比最高,幾乎佔去QFII 持股的一半。不過,2016到2018年,銀行的佔比明顯下降,電子、休閒服務、醫藥生物等行業的偏好相對提升。

目前中國具代表性的「新經濟」企業,有兩種類型,一是已在海外上市的優質企業,最知名的就是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四巨頭,還有網易、舜宇光學、攜程網等,二是尚未上市的獨角獸企業(成立不到十年但估值達10億美元以上)。據統計,中國獨角獸企業已超過100家,其中至少34家估值超過20億美元。

近年來,這些新經濟概念股,表現不一。在中國掛牌上市的,有不少因為近二到三年A股大盤走勢承受壓力,股價跟著回檔,未必充分反映其價值。

至於在海外上市的,股價成長動能則相對高,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與京東、在香港上市的騰訊,尤其明顯。

如今,阿里巴巴、騰訊已成為世界市值名列前茅的公司,但在許多新經濟的領域,中國企業確實和美國企業仍有差距。不過,正面思考的話,這些差距正是中國未來成長的空間。

也因為看好這些新經濟業者的成長潛力無限,中國政府積極推動中國存託憑證(CDR)制度,讓海外上市的獨角獸公司或新經濟企業回歸A股。若是像BATJ這些企業能透過CDR制度回歸A股市場,對A股而言無疑有極大的加分效果。

我們建議,投資人可以從上述的新經濟族群中,挑選被納入MSCI指數的低估值龍頭股,像是傳媒影視中的中南傳媒、中國電影、東方明珠。或者,當這些新經濟產業的個股漲多拉回,但基本面條件並未改變時,可考慮逢低布局。比方說,5月下旬時,醫藥板塊大跌,雲南白藥、中國醫藥等股價跟著疲弱,但其基本面優勢並未消失,投資人便可考慮是否納入投資組合。

 

阿里巴巴股價

圖表來源:新浪財經

 

騰訊股價

圖表來源:新浪財經

 

言程序現為全球交易私募基金經理、大陸公募基金專戶經理團隊、期貨證劵資管投顧;並為大陸期貨日報、七禾財富、和訊財經專欄作家;央視CCTV期貨時間大賽策略提供者;全國期貨實盤賽基金經理大賽評審;並且多次受邀CCTV證劵頻道、上海第一財經等現場直播專訪。

 

更多言程序文章

漲幅勝美股,今年股市與商品市場將「風水輪流轉」

言起投資週報:6月陸股震盪築底機率高  留意台股的重量級股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