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讀書心得之二:工作的原則。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是在講生活的原則,第二部分才講工作的原則,近期達里歐先前也說過接著才要講經濟投資的原則,而其最新的書籍:債務危機一書便是講述經濟運行的原則,那為什麼先把生活原則說在先呢?我認為跟以前儒家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一樣,很少人能做到生活是一套原則,工作是另一套原則,工作的原則其實際是生活原則的延伸,真正能保持表現穩定一致性的頂尖運動員,多半都是靠的都是生活相當規律的,這就是為什麼細心看一個人日常的言語思考及行為表現,就可以推斷其工作表現及未來可能的發展,同樣的原則一樣可以運用在投資上。

 

這裡摘要幾點原則整理,加上我自己的看法整合,讀者可以視自己的角色選擇對自己有益的原則加以發揮實踐,當然也別忘了站在他人角度及更高層次的角度來綜觀全局,理解自己跟組織的相對位置,才能創造出更有意義、效率與價值的互動,幫助彼此持續成長。

 

  • 一、組織是由文化跟人組成的機器,所以要招募優秀的人(品格與才能兼備),創造優秀的文化,擇善擇優固執。
  • 二、嚴格的愛有助於優秀的表現及良好的人際關係。你用甚麼標準要求別人跟自己,別人就會用甚麼樣的標準看待被賦予的任務,你認真,別人才會當真。
  • 三、上位者要有效決策,得塑造出極度透明,以可信度加權的創意擇優文化,要讓組織敢說真話,分清楚提出建議與問題不等於批評,但如果是員工角色,當然就得看上位者怎麼塑造組織文化,良禽擇木而棲。
  • 四、認清楚公平跟慷慨的差別,要塑造出多體諒別人多過為自己要求的文化,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共同使命與共同價值觀,太為自己利益的員工會內耗。
  • 五、打造允許犯錯,但不能罔顧教訓而一錯再錯的文化,不擔心一時成敗,而要放眼於是否能達成目標,或更加接近目標。
  • 六、認清衝突對良好人際關係不可或缺,需要靠設計程序來尋求共識,但要著眼大局,不要一直糾結在歧見上,充分討論後還是無解就往上通報或是投票表決。(所以要多關注決策制度是否公平。)
  • 七、好的機器設計一定要假設人會犯錯,防呆機制才能盡量不出錯。
  • 八、要明辨敞開心胸與思想封閉的人,不要跟思想封閉的人有任何瓜葛,注重實質而非形式,要講理也期待別人講理。
  • 九、會議要弄清楚誰主持以及為誰而開,要在不同層次的討論中來回對照,避免離題,要運用兩分鐘規則讓大家針對主題交換真實的意見,開會有目的就要有結論。(個人解讀:開會超過一小時多半是沒聚焦沒效率。)
  • 十、自己辦不到的事就不要自認能指導別人。認清自己也沒必要論斷每件事。
  • 十一、試著去了解觀點與你不同但可信度最高的人,他們的邏輯,注重推理過程,而非結論。
  • 十二、與人交談時,要考慮自己扮演的角色是老師、學生還是同事,以及你應該要教導、發問還是辯論。學生了解老師比老師了解學生來得重要。(個人解讀:因為學生要了解老師,才能知道重點在那,以及能不能適用在自己身上,或是適用於何時是學生要舉一反三用的,畢竟老師提供經驗經歷,但面對生活的是學生自己。)

 

關於尋找優秀人才(培訓也是,自我要求也是):

  • 一、比做甚麼事更重要的是找對做事的人。最終責任方就是要為行為承擔後果的人。
  • 二、找人與交友,順序是價值觀、能力、與技能。要記得人會找跟自己相似的人(物以類聚),所以要多位面試官確保能發掘自己想要招募的人,要選能客觀看待自己的人,以及記得,人一般來說不會有太大幅的變化,所以要去看他過去的實績。
  • 三、要讓人才看到職務的真實面,優缺點並列讓對方也有評估機會,先理解後決定交往才會比較長久。
  • 四、考慮薪資時,記得薪資是給人,不是給職務,所以要提供穩定性也要看得到機會,多聚焦在如何把餅做大。
  • 五、好的合作關係中,體貼和慷慨比金錢重要,要大方並期待別人大方。
  • 六、績效考核要具體,要認清人員績效不彰是學習不夠還是能力不夠。評估一個人勝任與否不該超過一年。
  • 七、要培訓、保護或辭退人,不要花太多時間矯正。不要降低門檻。

 

關於打造和更新機器:

  • 一、要不斷拿結果與目標做比較。需要量化具體。
  • 二、應對問題的做法都該有兩個目的:讓你離目標更近、訓練和測試機器。
  • 三、任務指派要清楚,
  • 四、要瞭解員工及其工作動力,對員工的信心透過了解而來,而不是假設。
  • 五、應對以每日更新工具掌握員工工作進度,問責要透明,問責到直屬下屬的下一級,允許問題越級上報一級。
  • 六、不要對每個人等同看待,要適當對待,有所區別。
  • 七、要明辨兩種失敗,一是違反規定,二是開頭就沒約定好。
  • 八、要當心會混淆目標跟任務的人,分不清楚就不能把責任交給它們。
  • 九、分析問題要非常具體,避免「我們」或「他們」這種不指名道姓的說法以掩蓋個人責任。
  • 十、診斷問題要問:結果是好是壞?結果誰負責?結果不好是能力不夠還是機器設計不良?要避免事後諸葛。
  • 十一、要知道這樣的事實:別人不知道該怎麼做,不代表你就知道該怎麼做。
  • 十二、問題的根源不是行動,而是原因。
  • 十三、要明辨是人手不足還是能力不夠,想像一下如果人力充足的話表現會如何?
  • 十四、要依照目標而不是任務來設計組織架構,且定期開會檢討,好機器會考慮人並不完美的事實。不要期待人會認清和彌補自己的盲點。
  • 十五、有需要就設置防護網,但最好不要有防護網。
  • 十六、要好好監控,以免受謊言所累,要調查,且讓員工知道你在調查。
  • 十七、要記得,除非設置警察(稽核人員),否則法律就沒有意義。
  • 十八、要認清,雇用少數聰明人配給最先進的科技方法,遠勝於雇用大量普通人並配給一般技術要好得多。
  • 十九、要慶祝達標。(激勵士氣)
  • 二十、要用工具收集數據,再經處理形成結論跟行動。
  • 二十一、要確保沒有人比制度更有權力,或是重要到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