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arah Newcomb

以下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方式。

很久以前,我曾在一間本地銀行的房貸部門工作,負責審核房貸的信用報告。那時候我常聽到很多陌生的用語,其中最奇怪、也讓我最困惑的是「金融產品(Financial Product)」。貸款可以構成產品的概念,對我來說很陌生。房屋是一項產品,這很好理解,但房貸亦如是?這讓我無法理解。

這幾年下來,我才了解為什麼房貸屬於一項產品。每一種房貸都有不同的特性及「運作」方式。在了解這一點後,就可以知道房貸只是像架上的產品一樣,每一種房貸是針對不同的需求而設計的,讓客戶以選擇最符合其需求的房貸種類。但問題是很多人並不理解「金融產品(Financial Product)」與「金融服務(Financial Service)」的區別,而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產品」與「服務」受監管的方式並不同,而這會對身為客戶的你造成極大的影響。例如在新加坡,金融產品需要經過嚴謹的審查程序,監管單位要確認該金融產品的條款是否合理,且對普遍投資者而言,是否達到基本的風險控管標準。雖然審核過程需時,也減少了投資選擇,但這種方式可以為金融知識不足的投資者提供保障,因為市場上有誤導性的產品已幾乎全數被篩走。但審核程序需要大量資源,有些人會認為這在自由市場體制中屬於監管過度。

在北美,市場秉持「買方自負 (caveat emptor)」原則,也就是說,判斷一個產品是否是有益的或是具誤導性的,是屬於你,即投資者自己的責任

因此,在美國,大部分金融產品是根據它們的披露事項做出監管,銷售金融產品的機構必須披露產品的條款予投資者。你知道那些在申請房貸或買股票前必須「閱讀」的法律條款吧?沒錯,那就是符合公開、透明披露原則的產品文件。如果你收到產品作出的相關披露,繼而簽署合約,即使之後你蒙受利益損失,也是遵守「買方自負」原則。是的朋友們,買方自負。

假設你想買一份人壽保險,以防自己萬一意外去世後能保障家人的日常生活開支。當你開始閱讀一些產品的文件時,你會發現需要他人協助來了解這些條款以及其差異。所以,你會尋找一位理財顧問來幫忙,而理財顧問即是一種「服務」,而服務受監管的方式與產品有所不同。

服務的監管方式是以服務提供者的資格和避免利益衝突為主,但這不代表一位有資格認證的理財顧問,就會將客戶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許多企業模糊倫理界線、踰越限制,甚至還有詐騙份子尚未被繩之以法。當你向理財顧問諮詢時,你不能期待政府徹底審查他的可信度,你仍然應該謹記「買方注意」這個原則。其中一個可以讓你審視這些理財建議的方式,就是要了解你所諮詢的顧問的酬佣制度,這讓你更清楚他的財務誘因。

想像你走進一間服飾店,如果服飾店銷售員能夠從你購買的所有產品收取佣金,你絕對不會跟銷售員說:「我不懂服飾或流行趨勢,推薦我買什麼就買什麼。」這並不是因為銷售員對服飾不夠了解,或是他們不該抽佣金,重點是銷售員的酬佣制度,會促使銷售員賣給客戶他能接受的最高價服飾。我們都了解這種薪酬制度,這並沒有錯,但身為一個消費者,你不會想把大部分的決定權交給有這種誘因的人。如果你是要用合理的價格買到好服飾,你就不該完全把決定權交給銷售員,這不是明智之舉。同樣道理亦能套用到金融產品。

有時候很難分辨你面對的是銷售員或是顧客服務員,有時候他們可能兩者皆是。舉例來說,當你接受醫生的診療,這算是服務,但接下來如果建議你去買特定品牌的藥品,這就是產品。如果你知道你的醫生可以從你購買的藥品中抽佣的話,你是否會重新衡量他的可信度?

同理,你可能會諮詢理財顧問來協助制定你的退休規劃,你們討論對於儲蓄、投資的策略以及你的理財目標,理財顧問則協助你了解如何逐步實現你的理財規劃,這就是服務。

如果同一位顧問賣給你一張壽險保單以及幾隻基金,這就是產品。顧問的角色從顧客服務者轉變為銷售員,這並沒有錯,就像是醫師或是理髮師推薦你特定品牌的產品一樣。身為消費者的你,應該要搞清楚自己買的產品,以及當中的酬佣結構,並以此來衡量這些建議的可信度。

所以,辨識這些理財建議及產品的高明捷徑是什麼呢?首先,我們先來討論何謂服務及產品。這些只是經驗法則,並沒有正確或完美的答案,但我們只要「足夠好」就行了。

金融產品(financial product):是你所購買並取得所有權的產品(包括契約義務如貸款),並有責任遵守這項產品的條款,例如支票帳戶、存款帳戶、股票、基金、房貸以及保險契約等。

金融服務(financial service):是由他人來為你行使你原本應該做卻沒做的事。在金融業中,金融服務通常需要專業知識,例如財務規劃、投資諮詢、稅務規劃以及法律諮詢等。

要用經驗法則來檢視品質有些困難,但以下是我能給出最好的建議。

檢視金融產品時:
1) 不要購買那些你無法向別人清楚解釋一遍的產品
2) 以你認為最重要的幾個特性來做決定,並至少比較幾個選擇。舉例來說,當你在選擇股票時,你可能關注公司的過往股價或是品牌優勢;選擇貸款方案時,你可能關注利率,以及是否有提前償還條款。如果你連幾個產品特性都講不出來,那就證明你不夠了解這個產品(見第1點)。

檢視金融服務時
1) 了解向你提供服務者的薪酬制度。是以諮詢時數計費?賺取銷售佣金?賺取收益一部分報酬?或是以上選項的組合?依據他們的財務誘因可能對這些服務造成的影響來做你的決策,調整你的成本效益分析。
2) 如果你的理財顧問同時也銷售理財產品,要確保自己有其他產品選擇,而非只有顧問所提供的選項。如果你僱用理財顧問來協助你做出正確的決策,那你應該要確保理財顧問提供你所有可能的方案,而非僅限於他們銷售的那些投資產品。

結論:金融產品及金融服務容易被混淆,也常常難以理解,但保護自己利益的責任在於你,也就是買方。了解金融產品及金融服務的差別,是審視財務建議或是檢視你要購買金融產品的第一步。這是你的責任,切記,「買方自負!」

看更多晨星文章

關於 Morningstar 亞洲及 Morningstar, Inc. Morningstar 亞洲是國際獨立投資研究機構 Morningstar, Inc.旗下的子公司。Morningstar, Inc.是全球目前最主要的投資研究機構之一,業務遍及北美、歐洲、澳洲及亞洲,為一般投資人、投資顧問及機構投資者等專業人士提供專業的財經資訊、基金、股票的分析及評級,並致力於發展具實用性、操作簡易及功能顯著的分析應用軟體工具及服務等。Morningstar 提供的投資數據資料超過540,000 個項目,包括股票、基金及其他投資產品,同時亦為證券、指數、期貨、期權、商品、貴金屬、外匯及財資市場超過 1,900 萬項即時數據。Morningstar 亦有提供投資管理及顧問服務,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 ,Morningstar 所管理及給予投資建議的資產約 1,950 億美元。